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刘宽并没有直接回答朱标的问题。
他道,“据我所知,大明如今水稻产量一亩约莫有三四百斤吧?”
听这话,朱标不禁露出奇怪神色。
并非他不知道大明水稻亩产多少——朱元璋为培养朱标成为合格的皇位继承人,并未溺爱,反而经常让朱标深入民间,体会百姓疾苦。
也曾让朱标随他一起种田。
所以朱标是知道水稻亩产多少的。
正因为知道,朱标才对刘宽的话感到奇怪。
随即道:“刘公子怕是记错了,我大明水稻如今亩产不过一石多,两百来斤而已,即便是最上等良田,亩产也难达到三四百斤。”
刘宽愣了下,然后恍然道:“那三四百斤应该是大明中晚期江南水稻的亩产了。”
听了这话,朱元璋颇为高兴地道:“如此说来,这水稻亩产在我大明治下提升了近两倍?”
刘宽点头道,“应该是这样——一则在此期间,百姓耕种技术有所提高;二则是稳定的农耕环境下,粮种一代代精选,亩产自然有所提高。”
“不过跟杂交水稻相比,三四百斤的亩产就不值一提了。”
三四百斤亩产还不值一提?
听此,朱元璋脸上微笑变成了惊讶、怀疑。
刘宽接着道:“在我穿越前,曾看过一则新闻,嗯,类似朝廷的公告、邸报。
说在四川凉山州随即抽取的三块稻田,单季亩产已达到了两千五百斤。”
“而杂交水稻亩产即便放在全国范围内,其单季亩产平均值也接近千斤。”
亩产两千五百斤?!
全国平均亩产也近千斤?!
大善殿内,朱元璋、朱标、马皇后乃至周围侍奉的宫女、宦官,一时都听呆了。
若非之前刘宽曾明言他来自后世,朱标等人怕是坏真的以为他来之天上。
因为在他们想来,水稻亩产上千斤,乃至两千多斤,根本不是凡间能有之事,只有天上仙稻才有这般产量。
朱元璋最先回过神来,不由质疑道:“刘公子确定没有记错?水稻亩产如何能达到一两千斤?!”
刘宽一笑道,“以大明如今那些不识文字、不懂科学、全凭经验耕种的农夫,自然是种不出亩产上千斤的水稻。”
“但在后世,科学发展、科技发达,有类似如今大儒身份的贤人,专门研究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。”
“这样的贤人在后世不止一个,其中一位在我穿越时的几十年前,埋首农田十数年,终于研究出了高产杂交水稻。”
“随后他又深入研究,不断改良粮种,才有亩产上千斤的成就。
甚至于,他还研究出了能在盐碱地、在海水中生长的稻种。”
“我们后世中国人口超十万万,即便那时有红薯、玉米、土豆等作物,依旧有不少百姓吃不饱饭,饥荒也时有发生。”
“但在杂交水稻诞生后,以及其他农作物也接着因科学研究而提高产量,中国的粮食问题遂得到解决,百姓再无饥荒之忧。”
“甚至还能将多出的粮食返销往海外,解决一些落后国家的饥荒问题。”
朱元璋、朱标等又双叒一次震惊了。
大儒去研究如何种田、提高农作物产量?
若非刘宽说,他们都不敢想这种事——在此时,大儒都是饱学之士,每日不是辩经讲学,便是畅谈国家大政。
即便有种田者,那也是用来陶冶情操的,体现耕读传家的格调。
至于说埋首田间十数年,只为钻研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的,似乎从未有过。
“好!”
天才中医凌游,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,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。可突然有一天,一群大人物的到来,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,本想一生行医的他,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,他明白了下医医人,上医医国的道理,为了救治更多的人,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,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。从赤脚郎中,到执政一方,从懵懂青涩,到老成练达,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。...
周胜利大学毕业后,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,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。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,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,调岗离任,明升暗降,一路沉浮,直至权力巅峰...
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,齐涛偷偷拍下照片,依靠这个底牌,他一路逆袭,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,逐渐改变了态度...
简介我叫江羽,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,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。而且多少?九份婚书!?...
阴错阳差中,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,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...
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,万界崩塌,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。尘世罹苦,妖祟邪乱,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。万古后,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,凝练了天地玄黄,重铸了宇宙洪荒,自碧落凡尘,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,以神之名,君临万道。自此,他说的话,便是神话。...